• 论文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咏怀诗·其一》“月夜不寐”意境的互文性生成及超越性
  • 作者

    叶珊彤

  • 单位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 摘要
    互文性理论认为任何文本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需要通过一些方式来与其他文本相互作用、转换、吸收,模拟是其中一种互文方式。魏晋模拟意识盛行,阮籍《咏怀诗·其一》作为这一时期的产物,身上也带有其他作品的影子,尤其是“月夜不寐”意境的建构,吸纳了从先秦至曹魏的文学作品精髓。借助互文性视角考察,可以全面认识“月夜不寐”意境的生成轨迹:《月出》先引明月入诗,《明月何皎皎》后添“不寐”行为,《伤歌行》又加入动物描写,逐步奠定了“月夜不寐”意境的雏形。与前文本相比,《咏怀诗·其一》在接受互文的基础上又有所超越,建构起一个完整统一的意境结构,展示出意象浑融、情感隐幽以及规避“忧”因的创作特点,凸显阮籍对前文本的思考,进一步深化了“月夜不寐”意境的艺术张力,并深刻影响后文本的生成,在一系列互文过程中,表现出《咏怀诗·其一》的经典性。
  • 关键词

    咏怀诗互文性月夜不寐生成轨迹模拟

  • 文章目录
    一、互文性理论与魏晋模拟意识
    二、“月夜不寐”意境的互文性生成轨迹
    (一)“月夜”意象的出现
    (二)“月夜”与“不寐”的首次结合
    (三)“月夜不寐”意境的互文雏形
    (四)“月夜不寐”意境的互文定型
    三、《咏怀诗·其一》“月夜不寐”意境的超越性
    (一)意象之浑融
    (二)情感之隐幽
相关问题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