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人类对机器人接受度具有正反两面性

2020-02-12

随着技术发展,在对待机器人的态度上,人类一方面因强调机器人的能力而对其过度信任;另一方面却忽视其体验而对其进行攻击。拟人化可能是影响人类对机器人接受度的核心变量,而机器人接受度的最终问题则必然是涉及机器人的道德问题。这是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许丽颖、喻丰在《机器人接受度的影响因素》(点击查看)一文中得出的结论,这项研究于2月5日在《科学通报》进行了网络首发。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已经逐渐深入人类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人类已经无法回避与机器人交互的问题。 因此,何种人经由何种心理机制会接受何种机器人,不仅是机器人业界, 同时也应该是机器人或者广义人工智能创造、生产甚至使用、销售者所需要仔细思考的前瞻性问题。 而由于这一问题不是人工智能本身的技术性数学或者机器学习问题,涉及到人,则必然是心理学甚至是社会心理学的问题。 因此,研究人员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切入来研究影响人们对机器人接受程度的因素。


        研究从机器人、人类以及人与机器人的交互3个方面系统地综述了影响机器人接受度的因素。 


       首先,毫无疑问,人们对机器人的接受度受到机器人自身因素的影响。 与人类因素相比,机器人因素对于机器人的设计者、生产者和销售者来说更加可控且具有实践意义,因此也是目前公众和研究人员最为关注的问题。


      一方面,机器人的外部特征如视觉特征、触觉特征、听觉特征和行为特征会显著影响人们对机器人的接受程度。在机器人的这些特性中,机器人外形的拟人化是一个研究热点。一系列研究表明,适度的拟人化可以提高人们对机器人的接受度,但过度的拟人化则会引发恐怖谷效应,从而显著降低机器人接受度。


另一方面,机器人的内在能力如工具性能力和社会性能力,也会影响人们对机器人的接受度。机器人的工具性能力无疑是其最基本的能力,它不仅包括实用主义功能(如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还包括享乐主义功能(如感知愉悦性)。 


       机器人的社会性能力则主要体现在其与人交往的能力上,包括机器人与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脆弱性等社会线索的能力。 其次,影响人们对机器人接受度的人类因素(如人口统计学变量和心理学变量)也不容忽视。 


       大量研究表明,个体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和文化背景等人口统计学特征对机器人接受度起着重要作用。 


        总体而言,年轻人、男性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相对来说更容易接受机器人。此外,人格、个体创新性和自我效能感等心理特征也会影响人们对机器人的接受程度。最后,除了机器人因素和人类因素外, 影响机器人接受度的人机交互因素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大量研究表明,与机器人相关的经验会显著影响人们对机器人的接受程度。 使用机器人的经历会对个体对机器人的态度、对机器人的信任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同时,人们对机器人的感知(如机器人的温暖、能力和社会存在)也同样重要。
  责任编辑:宫在芹
今日专家

陈金友、1975年出生,安徽芜湖人,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正高级职称,主要...

亮点论文

基于2010和2018年专利交易数据,融合GIS空间分析、空间自相关、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黄河流域市际技术转移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社会网络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今日企业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