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100年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国际经验及典型案例

2021-07-02

  6月30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李永洁等科研人员在《生态学报》撰文,梳理了近100年来以荒野、再野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生态修复为核心的国际生态环境治理理念的发展语境,并辨析了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介绍了国际生态修复的基本研究框架,并梳理了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德国鲁尔工业区与莱茵河、韩国清溪川、新加坡加冷河、澳大利亚矿山和美国大沼泽地等地区生态修复实践案例,总结他们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生态修复是改善受污染、受破坏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生态修复的研究工作源于100年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管理 。

  

  20世纪初,欧美国家针对受损害的山地、森林和草地资源进行保护利用,拉开了生态修复实践的序幕。20世纪中后期,在景观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的理论指导下,物理、化学、生物和生态修复技术蓬勃发展,在矿山复垦、农田治理、森林恢复、河流修复领域涌现出许多景观生态设计与环境治理结合的修复案例 。

  

  进入21世纪,面对突出的气候危机与生态风险,联合国制定了2021—2030年生态系统修复十年计划,旨在推动大规模恢复退化和破坏的生态系统,生态修复工作已成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一个核心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沙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引领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上升为国家战略工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强调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兼顾人文与社会功能建设。

  

  一、生态修复的发展语境

  

  1.国际语境

  

  近100年来,在生态环境治理实践中涌现出“荒野(Wilderness)”、“再野化(Rewilding)”、“生态修复(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NBS)”等理念。虽然各个理念的提出背景和语境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它们的目标都是围绕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服务价值的恢复开展研究。为了理解生态修复思想的发展,对以上理念的发展语境进行梳理。

  

  “荒野(Wilderness)”一词来自古英语词汇Wild⁃dēor⁃ness,意指野兽出没之地,野生生物是荒野的重要特征。荒野是美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美国自然主义思想家亨利·梭罗认为荒野是“世俗世界的保留地”,生态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将其称为“人类从中锤炼出文明的原材料”,环境史学家罗德里克·纳什认为荒野是一种“思想状态” 。1924年,美国设立了全球第一个荒野保护区;1935年,成立了荒野保护协会;1964 年,美国国会通过《荒野法》,从国家层面建立起荒野保护的法律与组织体系 。199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荒野”定义为:“大面积自然原貌得到基本保留或只被轻微改变的区域,其中没有永久或明显的人类聚居点。”

  

  “再野化”以荒野为核心区,通过增加荒野地的连通性,保护和重新引入关键种,提升生态系统的韧性和维持生物多样性,更强调动态过程管理。再野化聚焦营养级复杂性、随机干扰和物种扩散3个关键的要素。2015年,欧洲发布再野化行动计划,旨在创建一个“更具野性”欧洲 。时至2016年,全球48个国家和地区从法律层面确立了荒野保护区,再野化成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理念。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 是一种保护、可持续管理和修复生态系统的行动,这一理念源于2008年世界银行发布的《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和适应性:来自世界银行投资的NBS》报告,旨在解决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胁迫下生态系统的恢复问题 。2015年欧盟委员会将基于NBS纳入“地平线2020”计划,在其发布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和自然化城市》报告中,指出NBS是恢复退化生态系统、增强气候适应性、降低生态风险的有效方案 。2019年联合国气象峰会将NBS 列为全球气候变化十项优先行动之一。

  

  生态修复,是恢复生态学中出现的新词,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欧美语境中常称之为“生态恢复”,我国多采用“生态修复”这一称谓。2002年,国际恢复生态学会(SER)将生态修复界定义为“协助已退化、损害或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而进行的恢复过程”。2016年生物多样性公约呼吁“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恢复连通性,改善生态系统弹性,提高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能力”。2019年联合国大会宣布2021—2030为“生态系统恢复十年”,生态系统修复成为全球热点。

  

  生态修复与荒野、再野化和NBS等概念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一是,从空间范围看,荒野是一个明确界定的地理空间,再野化早期研究将荒野作为核心区,现研究范围有所扩展,而生态修复、NBS的空间包括但不局限于荒野区,可以是城市、流域、农田或矿山等生态系统;


二是,从生态系统退化及人为干预的程度看,荒野生态系统受损害相对较轻、人为干预较弱;再野化在观念和方法较之于传统的生态修复,更加强调生态系统的自主性、动态性和不可预测性,注重自然主导、过程导向,致力于使生态系统达到能够自我维持的状态;生态修复多针对严重受损的生态系统,基于生态学原理,以生物修复为基础,结合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工程技术措施, 通过优化组合, 实现受损生态系统生产力提升;NBS 则包括再野化—修复—重建—复垦—替代等5种模式,范围更广 。


他们亦有共同之处:


一是,都具有主动和被动的过程,基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力和适应性,以生态系统自我恢复为主,生物修复是其他修复技术的基础;


二是,目的都是使退化或受损的生态系统回归到一种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2.国家语境

  

  在我国生态修复是一个舶来词,但已经广泛使用。《辞海》中“生态修复”的解释是:“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促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发展”。我国生态修复研究始于20世纪80 年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将生态修复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提出“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在生态建设和修复中以自然修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2019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更加明确提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实施要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治,量水而行,保护生态屏障,构建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相较于传统生态修复具有以下特点:①多尺度。从区块尺度向全国、区域、地方、村庄、农田等多尺度全域治理 。②多要素。从单一的要素修复转向山、水、林、田、湖、草等全要素的系统治理。③多目标。从单一目标向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等多元目标协同治理。④多手段。从末端修复、结构调控向源头治理、过程耦合、物理⁃化学⁃生物技术集成应用发展。⑤多层级。从区域、部门自主治理走向国家顶层设计与多部门协同参与治理。

  

  二、国际生态修复的经验借鉴

  

  1.基本原则与流程

  

  生态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筹备、开展、管理和回顾性评估生态修复工作是重要的实际问题。IUCN提出再野化的9项基本原则,主要对再野化的对象、尺度、利益主体、内部过程、外部影响、目标的可达性进行了框定 。2016 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上发布的《生态修复实践的国际原则与标准》提出了生态修复8项基本原则,2019 年SER 对其进行了修订 。SER的生态修复基本原则主要体现了多元利益主体,确定的参照体系,多级修复目标,集成的修复手段,动态的修复过程等特征。2020年,IUCN提出了NBS的8 项基本准则,其主要包括界定尺度和关键目标,同时指出需要明晰成本与收益、量化绩效考核等,进行NBS 的动态管理和扩张 。从这三个理念的基本原则看:一是,注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综合性、动态性;二是,强调目标的可达性、可评估、可监管;三是,多技术、多手段、多元主体参与。  

  

  2.经验借鉴与启示

  

  从上述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与流程、生态修复实践案例的问题与对策,总结出以下四点启示:

  

  (1)理念层面: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国外对河流水系、矿山湿地的生态修复实践案例表明,生态系统各要素、各子系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它们在生态修复中所处的层级、位置和作用各有不同。生态保护和修复对象从传统的单一自然要素向社会⁃生态多要素转变,研究尺度从局地生态系统健康改善转向多尺度生态安全格局拓展,目标从生态系统功能优化趋向于人类生态福祉提升。只有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各要素,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进而从理念、规范、技术、功用、体制、机制、空间格局、文化等多个方面,系统提出生态保护修复的一揽子、整体性方案,才能做出真正符合自然规律的管理决策,综合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2)标准层面:健全生态修复标准体系,强化绩效考核

  

  准确评价生态系统的受损状态及确定修复目标,是进行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前提和重要基础。再野化、生态恢复和NBS 的基本原则均明确规定,生态修复首先需要确定本地生态系统参考系,建立生态修复多级目标。从实践经验看,生态修复设计、评估、实施监测的各个阶段均需要有明确的技术规范,并且制定全过程标准化的绩效评价体系,才能保障生态修复工程的顺利实施与长效管理。

  

  (3)技术层面:创新生态修复技术方法,注重集成运用

  

  研究与实践表明,生态修复应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时间维度和尺度效应,对其运行规律进行长期的观测与研究,掌握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的演变特征及相互作用机理,确定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机理。在此基础上,发展绿色、安全、环境友好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技术。由于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性质等的空间分异明显,而且修复目标也不尽相同,这使得单一的修复技术往往很难实现修复目标。近年来,技术协同及综合利用成为生态修复的发展趋势。

  

  (4)管理层面:倡导多方利益主体参与,强化过程监管

  

  生态修复实践涉及多方利益主体,欧美国家的生态修复策略中对于利益相关方参与均有特别的强调,倡导科研机构、企业、非政府组织、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和深度协作。同时,建立生态修复产学研一体化的机制,培育生态修复产业,激发市场活力,从而提升生态修复的有效性、经济性和参与性。生态修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特别是以自然修复为主的过程中需要的时间周期较长,欧美国家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强调全生命周期的过程监管。


再野化、生态恢复和NBS的基本原则

三种修复方式比较.jpg

  

  国际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国际生态修复典型案例.jpg

引用格式:李永洁,王鹏,肖荣波.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国际经验借鉴与广东实施路径[J/OL].生态学报,2021(19):1-11[2021-07-02].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031.q.20210629.1546.022.html.


  责任编辑:宫在芹
今日专家

陈金友、1975年出生,安徽芜湖人,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正高级职称,主要...

亮点论文

基于2010和2018年专利交易数据,融合GIS空间分析、空间自相关、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黄河流域市际技术转移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社会网络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今日企业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