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来自于《洁净煤技术》2023年04期,共13篇研究成果。
力争于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政府对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涉及能源生产、工业用能、交通运输等国民经济支柱的各个领域,迫切需要突破技术瓶颈,跨领域综合交叉,形成全面支撑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技术体系。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中国科学院充分发挥多学科建制化优势,制定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双碳行动计划”);围绕行动计划目标,将启动科技战略研究、基础前沿交叉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新技术综合示范、人才支持培育、国际合作支撑、创新体系能力提升、“双碳”科普八大行动,面向“双碳”战略重大科技需求具体实施 18 项重点任务。
“双碳行动计划”是开放性的,坚持与时俱进,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和国家具体需求,进行调整和更新。
为更系统、广泛地传播“双碳行动计划”的科学内涵与技术突破,在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和科学传播局的指导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院刊》围绕“双碳行动计划”策划组织了“科技支撑‘双碳’目标实现”专刊,以期为国家“双碳”目标实现提供科技参考。
专栏来自于《煤炭学报》2022年第11期。
“贫油、少气、相对富煤”是我国能源结构基本特征,煤炭为主的资源禀赋是基本国情,煤将是未来清洁化石能源开发的源地。在双碳目标下,随着整个社会向可再生、可持续的低碳社会迈进,在压减煤炭能源使用的过程中,煤炭在资源、材料领域的推广发展,将同时完成能源结构减碳和化工/材料领域补齐缺口的双重作用。
煤系沉积记录了海陆过渡相和陆相泥炭沼泽丰富的深时地质信息,是揭示表生生态系统演化、巨量有机碳埋存、大气O2/CO2变化和野火事件的重要载体,煤系本身包括有固态、液态、气态和分散态的多类型矿产,煤炭、煤系气、煤制油气、煤基新材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有力保障。
在此基础上,深入揭示煤系多元属性,是煤炭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重要基础课题。本专栏系统讨论煤系能源低碳开发与多元转型,为煤的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提供借鉴和支撑,同时推动科学研究和行业发展。
专刊为《矿业科学学报》2022年第5期。
专栏来自于《能源环境保护》2022年第5期,共5篇论文。
“CO2高效捕集及资源化关键技术”专题来自于《洁净煤技术》2022年第9期,共10篇研究成果。
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是党中央深思熟虑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双碳”目标的技术创新也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煤是中国最主要的化石能源,生物质是唯一可再生的含碳能源,煤和生物质协同热化学转化 ( 热解、气化、燃烧等 ) 是实现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耦合高效利用的重要技术手段,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围绕煤和生物质协同热化学转化展开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积极研究进展。研究成果丰富并发展了含碳物质协同能源化利用的理论体系,为推动相关技术的工业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
为了促进煤和生物质协同热化学转化相关的前沿研究、跨学科和原创研究的成果交流,在《燃料化学学报》编辑部的大力支持下,组织了“碳中和愿景下煤和生物质协同热化学转化”专刊。本专刊从 2021 年 7 月开始征稿,历时 8 个多月完成了论文的征稿和审稿,得到了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华北电力大学、新疆大学、沈阳化工大学、菏泽学院等专家同仁的大力支持。共计收录了 13 篇论文,包括综述论文 2 篇、研究性论文 11 篇,涵盖了煤、生物质及其混合物 ( 共 ) 热解 / 气化反应机理、污染物排放及控制、矿物质迁移转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为交流和展示近年来我国在CCUS前沿方向取得的最新成果, 探讨未来煤炭行业CCUS技术的发展趋势,《煤炭科学技术》于2022年第6期策划出版“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研究进展” 专题,集中报道我国在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二氧化碳捕集技术、二氧化碳吸附剂造粒成型技术、高温二氧化碳吸附技术、化学链燃烧技术、微藻固碳减排技术、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技术、煤炭制氢替代技术等方面的CCUS技术最新科技成果。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能源国际合作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