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陕北煤矿区采动地裂缝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规律研究

2024-04-17



本论文创新点

以陕北煤矿区三种不同宽度采动地裂缝(0~10,10~20,20~30 cm)周围土壤(水平距离80 cm以内、垂直深度40 cm以浅)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敏感性分析和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甄选出>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0.001 mm细黏粒含量、土壤团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5个指标作为量化表征陕北采动地裂缝发育区土壤抗蚀性的重要指标;基于因子分析原理构建了陕北采动地裂缝发育区土壤抗蚀性综合指数模型;揭示了采动地裂缝具有降低周围土壤抗侵蚀综合能力的效应,且该效应随着裂缝宽度的增大和水平距离的减小而增强;明确了采动地裂缝对周围土壤抗侵蚀综合能力的影响范围主要集中于水平距离170 cm以内,其可作为陕北采动地裂缝发育区土壤侵蚀防控的关键区域。研究结果不仅填补了我国黄河中游典型采动地裂缝发育区土壤抗蚀性重要指标和综合能力量化表征的缺失,而且丰富和深化了黄河中游煤矿采动损害区水土流失效应的科学认识。

题 目

陕北煤矿区采动地裂缝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规律研究


作 者

宋世杰1,2,3,彭芮思1,2,3,左靖1,2,3,刘露1,2,3,陈宝灯1,2,3

单 位

1.西安科技大学 地质与环境学院

2.西安科技大学 煤炭绿色开采地质研究院

3.陕西省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重点实验室


扫码阅读全文

摘   要

采动地裂缝作为黄河流域中游陕北煤矿区最突出且典型的采动损害问题,引发的水土流失效应已经不容忽视。为了研究采动地裂缝发育对周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以陕北煤矿区内宽度分别为0~10,10~20,20~30 cm的采动地裂缝为研究对象,采集周边水平距离80 cm以内,垂直深度40 cm以浅的土壤,测定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微团聚体、无机黏粒、有机黏粒、物理性质类等14个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的用于量化表征土壤抗蚀性的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敏感性分析和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甄选出陕北采动地裂缝发育区土壤抗蚀性的重要量化指标,构建了陕北采动地裂缝发育区土壤抗蚀性综合指数模型。结果表明:①综合层次分析法、敏感性分析和因子分析,甄选确定>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0.001 mm细黏粒含量、土壤团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5个指标作为量化表征陕北采动地裂缝发育区土壤抗蚀性的重要指标;②采动地裂缝会降低周围土壤的5个土壤抗蚀性重要指标,其中>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变化最为明显;③根据土壤抗蚀性重要指标,基于因子分析原理构建了陕北采动地裂缝发育区土壤抗蚀性综合指数模型;④采动地裂缝会降低周围土壤的抗侵蚀综合能力,且该效应随着裂缝宽度的增大和水平距离的减小而增强,当距采动地裂缝的水平距离超过170 cm时,采动地裂缝对周围土壤抗侵蚀综合能力的负效应基本消失,其可作为陕北采动地裂缝发育区土壤侵蚀防控的关键区域。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中游陕北矿区水土流失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简介



    
宋世杰

副教授



宋世杰,男,汉族,1983年6月生,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师从中国工程院王双明院士,“三秦学者创新团队”和中国煤炭工业“西部煤炭绿色智能开采地质保障创新团队”骨干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评专家,陕西省发改委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领域专家库专家,绿色矿山青年科技奖、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陕西省煤炭工业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获得者。长期从事矿山生态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陕西省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重点实验室重点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专项等纵横向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厅局级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发表SCI、EI论文2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1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各类专利20项。兼任《绿色矿山》编委,《煤炭科学技术》、《煤田地质与勘探》、《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矿业科学学报》、《中国矿山工程》、《绿色矿冶》青年编委。



研究方向

煤矿区生态地质环境保护与修复、开采沉陷形成机理与预计方法

主要成果

致力于我国煤矿区开采沉陷及衍生生态环境损害机理与预测防控关键技术研究。第一,揭示了砂层系数、砂泥比、砂岩平均厚度、岩土比等4个煤层覆岩层状结构关键特征对开采沉陷的影响规律,弥补了地质因素影响开采沉陷的研究不足;提出了基于覆岩层状结构关键特征的开采沉陷分层传递预计方法,拓展了开采沉陷预计理论体系,推动了开采沉陷精准化预计的发展。第二,阐明了陕北黄土沟壑区采煤沉陷对地表微地形及沉陷坡面土壤侵蚀强度特征的影响机制,建立了考虑地下采煤厚度、地表自然坡面坡形及坡度的坡面土壤侵蚀模数增量预测模型;深化了沉陷区水土流失的科学认识,指导了西部采煤沉陷区水土流失的采前预判、采中控制和采后治理。第三,发现了西部黄土采煤沉陷区采动地裂缝在小空间尺度下对土壤微生物特性和可蚀性的影响规律,确定了采动地裂缝影响土壤可蚀性和土壤微生物特性的作用边界,丰富了沉陷区土壤环境损害的全面理解,支撑了沉陷区土壤环境的精准修复。上述3项成果经鉴定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采煤沉陷区黄土坡面土壤侵蚀模数增量预测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研究成果先后被相关企事业单位应用,在陕北煤炭基地采煤沉陷区微地形改造与水土流失防控、生态精准修复工程建设、支撑黄河中游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和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引用格式


宋世杰,彭芮思,左靖,等.陕北煤矿区采动地裂缝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规律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24,52(2)378−393.

SONG Shijie,PENG Ruisi,ZUO Jing,et al. Study on influence of mining ground fissures on soil anti-erodibility in northern Shaanxi coal mining area[J].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4,52(2)378−393.

END

责任编辑:黄小雨

整       理:黄小雨

审       核常   琛

  责任编辑:宫在芹
今日专家

李家卓(1986.03-),男,山东临沂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矿业大...

亮点论文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尚建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团队综述了以煤热解为龙头的煤分质利用技术的研究进展。首先,系统回顾了国内外煤中低温热解技术的发展历史。其次,介绍了我...

今日企业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