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基于时序InSAR的关闭矿井地表残余沉降监测

2024-04-28


创新点


现阶段矿区沉陷研究多集中于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形变,而对于矿井关闭后因残余形变产生的地表形变和地质灾害研究较少,本文根据InSAR结果结合煤层深度、地下水和地表建筑物重力等因素,对关闭矿井地区的下沉与抬升区域进行分析,并推测其形变原因,再根据时序结果对矿区未来地表形变的趋势作出合理推测。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基于时序InSAR的关闭矿井地表残余沉降监测

作者桂智琛1,2 ,徐良骥1,3 ,刘潇鹏1,2 ,曹宗友1,4
单位:1.深部煤矿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 2.安徽理工大学 空间信息与测绘工程学院; 3.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 4.安徽理工大学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引用格式:桂智琛,徐良骥,刘潇鹏,.基于时序 InSAR 的关闭矿井地表残余沉降监测[J].绿色矿山,2024,2(1):55-64.


摘要



矿井关闭后,由于受到岩体之间应力和地下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矿区地下岩层和土层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在采空区的地表上造成了二次形态的改变为探寻矿井关闭后地表形变的规律,采用SBAS-InSAR(Small Baselines Subset InSAR)技术,对影像数据处理后,得到了淮北市海孜矿区关闭矿井5.5a的地表形变信息。 

通过影像结果分析,该矿区有2处较为明显的下沉区域,分别分布于矿区东部和西南部,最大下沉速率为25mm/a,最大下沉量为124mm,根据以往学 者对关闭矿井地区残余下沉的研究,推测其下沉原因可能与煤层采深地下水汇集破坏煤岩柱以及地表积水等因素有关,同时矿区中部区域发生明显抬升,多集中于祁集镇及周边范围,最大抬升速率为18mm/a,最大抬升量为133 mm,推测抬升原因可能与地下水回升和建筑物的重力加载有关推测地下水涌入居民区地下,造成裂隙岩体反弹,而建筑物重力加速了这一过程,则建筑物集中地区抬升越明显矿区下沉区域约4a后地表沉降趋于稳定,居民区地表经历先下沉后抬升逐渐趋于稳定笔者从地表形变最显著区域选取特征点,结合煤层深度地下水和建筑物重力等因素进行更加详细地分析,根据形变特征将地表形变随时间变化分为3个阶段:残余下沉阶段相对稳定阶段和抬升阶段;再根据矿区内地表的年形变面积变化得出:监测时间内,矿区大体上抬升面积逐年增加,下沉面积的比重逐渐减小,从而推测矿区抬升区域已达到最大抬升量,但抬升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



引言



煤炭在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为响应碳中和政策,预计至2030,我国将关闭超15000个煤矿矿井关闭后,地表形变并未停止,煤岩体受应力地下水等多因素影响,其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导致采空区地表发生二次形变这种形变的持久性和残余效应可能潜在地威胁到矿区建筑物的稳定性,从而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潜在风险。

近年来,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迅速发展,并在各个领域取得广泛应用该技术的运用不仅提高了对地质变化监测的敏感度,也确保了 矿区的安全稳定关闭矿井地表沉陷具有隐蔽性和长期性,利用InSAR技术监测地表残余变形的可行性较高SAR影像可以根据历史时间进行追溯,不少学者基于InSAR影像数据开展了相关研究张严等利用InSAR技术获得了研究期间的地表时空沉降速率数据,结合相关地质资料后推测出塌陷产 生的原因柴华彬等运用SBAS-InSAR技术融合实测数据获得了矿区地表完整且连续的沉陷信息地质灾害监测成为InSAR技术的主要应用方向,而 对于InSAR技术运用于矿区地表监测问题,刘晓帅等分别使用D-InSAR和 SBAS-InSAR技术获取研究区的地表沉降时序信息并将其与矿区地表水准 监测数据对比,分析2种技术的监测能力和精度。

果表明:D-InSAR技术对大梯度沉降监测更可靠SBAS-InSAR技术对于矿区微小变形的监测精度更高郑美楠等基于S1A数据,运用PSI和 SBAS-InSAR技术详细记录了淮南矿区关闭矿井后地表的沉陷情况,研究了不同时间段的沉陷变化规律,阐述了矿井关闭后地表沉陷的复杂规律。 由此可见SBAS-InSAR技术用来进行关闭矿井地表残余变形监测具有广泛的实际意义受此启发,结合研究区的关闭矿井地表形变特征分析,使用SBAS-InSAR 技术进行监测更为合适现阶段,多数研究人员主要集中于煤层开采中的矿区地表形变课题,但是对矿区关闭后由岩石应力不平衡地下水影响等诸多因素造成的地表沉陷研究较少为探寻矿井关闭后的地 表形变规律,笔者选用20176—20231159S1A影像,采用SBAS-InSAR技术对淮北市海 孜矿关闭矿井地区进行地表形变监测。 通过监测所获得的时间序列地表形变信息,分别从沉降量特征点形变特征和沉降面积3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矿区存在2处明显的下沉区域,矿区中部居民区地表呈现抬升趋势,结合以往学者对关闭矿井沉降的 规律,推测地表先下沉后抬升的原因。 研究结果不仅阐述了矿井关闭后地表沉降特征,还为关闭矿井后的土地利用土地复垦以及建筑物沉降变形提供了决策依据




结论



(1)基于2017-06-01—2023-01-01159Sentinel-1A影像,利用 SBAS-InSAR技术获取了海孜矿关闭矿井的地表形变信息,其中下沉主要集 中在矿区东部和西南部区域,最大下沉速率达25mm/a,最大累计下沉量达124 mm。抬升区域主 要集中在矿区中部居民区,最大抬升速率达18mm/a,最大抬升量为133mm。

(2)根据时序图与所选特征点的分析,矿区地表发生下沉和抬升可能与煤层停采时间煤层开采深度地下水回升和地表是否有建筑物有关,因地下水回升导致的裂隙岩体反弹导致的地表在经历抬升后逐渐趋于平稳,而下沉区域经历残余沉降阶段后地表也逐步稳定东部下沉区的9煤采空区在矿井关闭后地下水先往其工作面汇集,软化和破坏了煤岩柱,使得地表再次坍塌,地表表现为持续下沉,矿区东北方向居民区周围可能因为地下水回升破坏了居民区周边地表下岩体稳定状态,表现为持续的地表下沉随后3a,东部下沉面积逐渐增大,下沉区域由散点连接成片,下沉趋势逐渐放缓,最后趋于稳定,同时矿区西南部还有煤矿开采作业,所以在周小庄南部范围也有地表下沉的现象

(3)矿区中部及东部村庄出现普遍抬升,抬升区域集中于祁集镇胜利村等居民区,且中部居民区周围的煤层开采属中等深度开采与浅部开采,较深部开采地表发生沉陷的周期较短,经过5~6a,煤采空区上覆岩层与地表基本稳定,根据相关地质资料表明矿区关闭的煤层开采期间,祁集镇及周边居民区发生下沉,但随着10号煤停采后,地下水位逐渐回升,推测建筑物的重力加速了裂隙岩体的反弹且祁集镇建筑物较为密集,因此祁集镇居民区可能 因地下水回升导致抬升

(4)由面积统计分析,在监测时段期间,矿区沉降面积由20.12km2下降至10.75km,抬升面积由4.48km2增长至13.84km,虽然监测时间内下沉与 抬升的面积占比有增有减,但从矿区整体来看,抬升面积逐年增加,下沉面的比重逐渐减小,推测矿区抬升区域已达到最大抬升量,但抬升范围将会进一步 扩大


部分图表

图 1 SBAS-InSAR 技术流程


图 研究区地理位置


图 年平均沉降速率


图 矿区时序沉降


图 各煤层等值线

图 特征点位置


图 特征点累计形变


图 季度形变速率


图 矿区年沉降面积变化


图 10 矿区年形变面积变化










第一作者简介


桂智琛,男,1996122日生,安徽铜陵人,安徽理工大学空间信息与测绘工程学院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主要为矿山开采沉陷。

通讯作者简介

徐良骥,男,1978128日生,安徽潜山人,安徽省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安徽研究院副院长,安徽理工大学高等研究院(合肥)执行院长、院士办主任、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省部级科研奖励10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出版专著9部。获全国煤炭青年科技奖,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务院津贴专家,皖江学者特聘教授,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研究方向

资源环境感知与保护利用、矿山开采灾害监测与防护,国土空间整治与生态修复


主要成果

致力于厚松散层高潜水位煤矿区开采沉陷监测治理、生态修复与土地高效利用理论与技术研究,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形成了开采沉陷协同监测技术体系、采煤沉陷区土地多元功能构建关键技术、采煤沉陷区水资源协调开发技术,为采煤沉陷区修复治理和高效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责任编辑:宫在芹
今日专家

本人一直从事化学工艺及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近年来主要进行燃煤烟...

亮点论文

作 者 张玉杰单 位 1. 河南国控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摘 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产掘进机制造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该装备的应用丰富了矿山基建施工方法...

今日企业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