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采动含水层生态功能修复:概念内涵、理论与技术框架

2024-04-29


创新点


1)针对我国保水采煤研究现状及煤矿区采损生态修复的技术需求,提出开展采动含水层生态功能修复研究、并纳入绿色开采技术体系的必要性。
2)阐述了采动含水层生态功能修复的概念与内涵,构建了以采动含水层失水流动规律及水径流阻隔关键技术为主的理论与技术框架,分析了当前相关研究进展与未来攻关方向。
3)含水层的损伤失水与生态功能退化本质源于采煤引起的岩层运动与裂隙发育,应深入揭示含水层失水路径分布与水流动力耗散规律,将失水流量集中分布的采动影响区作为修复靶区,充分利用导水裂隙的自修复机制,采取“边采边修”、“采后再修”等方式实现水流通道封堵与含水层修复。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采动含水层生态功能修复:概念内涵、理论与技术框架

作者鞠金峰1,2 ,李全生,许家林4,5 ,王晨煜5
单位:1.中国矿业大学 矿山互联网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2.中国矿业大学 物联网(感知矿山)研究中心; 3.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4.中国矿业大学 煤炭精细勘探与智能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 5.中国矿业大学 矿业工程学院
引用格式:鞠金峰,李全生,许家林,.采动含水层生态功能修复:概念内涵理论与技术框架[J].绿色矿山,2024,2(1):21-30. 


摘要



针对我国保水采煤研究现状及煤矿区采损生态修复的技术需求,提出应开展采动含水层生态功能修复研究,并将其纳入绿色开采技术体系中在充分阐述采动含水层生态功能修复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以采动含水层失水流动规律及水径流阻隔关键技术为主的理论与技术框架分析了当前相关研究进展与未来攻关方向含水层的损伤失水与生态功能退化本质源于采煤引起的岩层运动与裂隙发育,应在充分掌握含水层失水机制与规律的基础上对其开展生态功能修复理论与技术研究

深入揭示含水层失水路径分布与水流动力耗散规律,将失水流量集中分布的采动影响区作为重点修复的靶区,合理运用“ 边采边修” 、“ 采后再修” 等方式实施水流通道封堵与修复同时,应充分利用采动岩体裂隙自修复机制及其引起的含水层自恢复效应,开展采动含水层生态功能引导修复研究与实践;基于水--岩相互作用产生化学沉淀促进导水裂隙自修复的降渗机理提出了向含水层下方裂隙岩体中灌注可与地下水产生化学沉淀的修复试剂,以诱导沉淀物在裂隙 中吸附-固结并封堵通道的含水层生态功能修复技术路径。 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利用铁/钙质化学 沉淀进行导水裂隙修复降渗的研究现状,提出未来应重点研究形成利于不同类型导水通道高效封堵的化学沉淀诱导生成对策。 研究可望为西北部生态脆弱矿区煤炭开采地下水保护与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引言



大规模采煤引起的地下水流失与生态退化一直是制约我国煤炭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技术问题,如何科学实现煤炭开采地下水保护与矿区生态功能恢复已成为绿色开采领域的前沿与热门课题

煤炭发展近50年来,煤炭人不断思考总结与研究实践,逐步形成了保水采煤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编制和修订了相关规程,极大促进了我国保水采煤技术的发展从已有研究现状看,控制采动导水裂隙发育是目前实现含水层原位保护的主流技术手段通过采取限高充填条带短壁或房柱等开采方式可有效降低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避免含水层受裂隙沟通这类方法影响了煤矿高产高效开采,对于诸如晋蒙等高强度采煤矿区很难适应的采煤需求决定了导水裂隙发育高度的难以控制,采煤与保水间矛盾往往难以调和另一方面,在一定采矿地质条件下,导水裂隙虽不沟通含水层,但仍会出现地下水长时缓慢渗漏现象(“ 越层渗流”) ,造成“ 限采不一定降损的尴尬困局,陕西榆神矿区某矿采用分层限高保水采煤技术,实测裂采比为 23.5,导水裂隙未沟通上覆第四系萨拉乌苏保护目标含水层,但盘区内几个观测孔的水位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降幅最大6.42m,井下涌水中同位素实测第四系潜水的比例也占到 30.6%。 为了实现采动漏失地下水的有效保护和利用,顾大钊院士团队提出了利用采空区进行矿井水转移储存与循环利用的煤矿地下水库保水技术,并在神东等多个矿区成功应用,有效缓解了缺 水矿区的水资源保护与用水需求;但受采空区有限空间的约束,富水矿区尚难适用

由上可见,现有技术方法主要集中于地下水的保护,对于受开采扰动或损伤的含水层是否能恢复至原有地质赋存和生态功能状态,尚未有效关注由于含水层处于地下而不可见,其受损状态及程度仅能一定程度依靠地下水位变化地表泉域和地表植被长势等间接参数来表征体现;一般当含水层损伤及地下水的流失已引起地表生态出现退化等损伤趋势时,才会采取土地复垦植被修复等治理措施;然而,这种治标方式仅能暂时维持植被长势,难以实现其长期生态自维持,导致矿区生态修复成本高效果不稳定因此,必须开展采动破坏含水层的修复,恢复其生态功能,并将含水层生态功能修复列入煤矿全生命周期绿色开采的必要环节,开展系统研究和标准制定。

自采动含水层生态功能修复学术思想提出以来,相关研究持续进行,但整体尚处于初期探索与试验阶段,仍存在许多理论与技术问题亟待研究本 文在充分阐述采动含水层生态功能修复概念与内涵基础上,构建了以采动含水层失水流动规律及水径流阻隔关键技术为主的理论与技术框架,分析了当前相关研究进展与未来攻关方向,以期为煤炭开采矿区生态功能修复提供参考




结论




自 2000 年煤矿绿色开采理念提出以来,我国水 体下的采煤实践经历了由单纯的水害防治到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发展历程,由此极大丰富了保水采煤的理论与技术体系。 二十多年来,保水采煤相关理论技术以及工程实践研究丰富,极大促进了我国煤炭行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日趋严格,煤矿区实施保水采煤的技术需求逐渐迫切,传统的限采降损的保水方式虽能实现地下水的原位保护,但却难以满足高产高效的采煤需求;先破坏后修复的角度研究阻隔地下水流失实现含水层生态功能修复的理论和方法,成为解决采煤与保水难协调矛盾的有效途径在此背景下,本文阐述了采动含水层生态功能修复的概念和内涵,构建了相关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框架,探讨了含水层在不同采动失水模式下的生态功能修复对策与技术路径,可望为西北部生态脆弱矿区煤炭开采地下水保护与生态修复提供依据
采动含水层的生态功能修复是对目前保水采煤技术体系的丰富与完善,也是煤矿绿色开采领域研究的前沿目前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待更为深入的理论与技术研究,以实现采动含水层生态功能修复技术的最终形成与工程应用


部分图表

图 不同条件下含水层采动损伤程度及失水类型划分


图 采动含水层生态功能修复研究的理论与技术框架


图 覆岩隔离注浆充填减损抑渗技术示意


图 受损间隔岩层注浆修复与降渗技术示意(采后修复)


图 含水层下部岩体导水裂隙修复限流示意(采后修复)


图 采动裂隙的自修复机理


图 灌注修复试剂实现导水裂隙结垢封堵的含水层生态功能修复示意










作者简介

鞠金峰博士,副研究员,中国矿业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卓越创新团队骨干成员、“科研育人”先进个人。主要从事岩层移动与绿色开采、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采动含水层生态功能修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担任《煤炭科学技术》、《煤田地质与勘探》青年编委、担任《绿色矿山》编委,担任山西省“千人智库”技能专家、“国际矿业青年科学家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项目3,负责企业委托横向课题10余项;曾获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检索30篇;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20余项,出版专著2部。
























期刊简介

为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搭建绿色矿山建设领域高端学术交流平台,20235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国煤炭科工集团主管、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主办的中文科技期刊——《绿色矿山》(Journal of Green Mine)应运而生。《绿色矿山》为季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10-1912/TDISSN号:2097-3357由《煤炭学报》编辑部负责策划、出版、发行。



刊登范围

绿色勘查、绿色开采、矿山地下空间利用、绿色选冶、矿山环境保护、低碳技术及节能减排、数字矿业、绿色低碳经济政策与评价等。










  责任编辑:宫在芹
今日专家

主持了山东能源、兖矿集团、中煤集团、国家能源、同煤集团下属单...

亮点论文

本论文创新点1. 从地理区域、年代、季节、水文地质类型、突水水源和矿山企业所有制等多种维度对水害事故特征进行了系统统计分析;2. 提出了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方...

今日企业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