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 钱鸣高,采矿工程专家,主要从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研究。1932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54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类别:院士 , 高端智库  来源:
    14425
    14912
  • 【编者按】当前,科技竞争空前激烈,主要国家高度重视基础研究:一方面,识别对未来有重要影响的优先领域;另一方面,建立对不同类型基础研究的分类支持、分类管理,既重视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也重视与国家需求更加紧密相关的战略性基础研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战略性基础研究无疑是战略性科学计划支持的关键内容。我国现有科技资助体系中,对战略性基础研究的持续稳定支持不足。设立战略性科学计划并将其定位于战略性基础研究,既是我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应对国际科技竞争的需要。
    为推动我国战略性基础研究资助和管理机制的发展和完善,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指导推进下,《中国科学院院刊》特组织策划“战略性基础研究”专题,围绕中国科学院学部相关咨询项目内容,邀请领域专家和政策专家就战略性基础研究的概念、领域特征及对策等进行深刻思考和阐述,以期对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类别:院士 , 高端智库  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刊
    1465
    652
  • 葛世荣,男,1963年4月出生,浙江天台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83年7月毕业于黑龙江矿业学院,1989年获得中国矿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4年10月起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助理,1997年3月起任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2007年8月起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2017年4月起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18年10月起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党委副书记。兼任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受聘为教育部第七届科技委学部委员、世界摩擦学理事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技术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世界能源论坛技术创新奖”、“孙越崎能源科技大奖”等荣誉称号。2012年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研究方向:矿山智能装备与摩擦学理论

    主要成果:致力于煤矿井下无人化采掘装备、矿山机械可靠性、摩擦学理论等领域的科学技术研究,主持了我国《煤矿安全规程》提升运输条款修订,领衔制定了煤矿机器人重点研发目录,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科技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均排名第一)和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24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70余件,出版《采矿运输技术与装备》、《卓越采矿工程师》、《摩擦学的分形》等著作4部,培养博、硕士研究生100余名。

    202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类别:院士  来源:
    66075
    100389
  • 本专题来自《煤炭科学技术》2021年第1期,包含王国法院士、顾大钊院士、王双明院士最新成果。

    类别:院士  来源:煤炭科学技术
    4732
    7762
  • 王国法,1960年8月1日出生于山东省文登县,男,山东文登人,煤炭开采技术与装备专家。中共党员,1982年1月毕业于山东工学院(现山东大学)机械系,1985年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首席科学家。

    长期从事煤炭高效综采理论、技术与装备体系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参与了我国煤炭综采技术和装备引进、消化、国产化研制和试验的全过程。90年代初,主持创新研发了新型高效低位放顶煤液压支架和系列高效综采关键技术装备;首次提出了液压支架与围岩“强度耦合、刚度耦合、稳定性耦合”的“三耦合”原理和设计方法;主持设计研发了世界最大采高的8.2m超大采高综采和20m特厚煤层综放、世界最小采高的0.6~1.3m薄煤层智能化综采和最大倾角的55°大倾角综采等系列技术与装备;主持的黄陵一矿智能化开采总体设计项目,首次实现常态化工作面有人巡视、无人操作的智能化采煤,获得中国工业大奖;主持建立了我国综采和液压支架技术标准体系,实现成套技术完全国产化,研发的产品出口到世界主要产煤国家,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各类国家研发项目和省部级研发项目6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和三等奖1项,30余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100余篇,第一发明人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全国杰出工程师奖、孙越崎能源大奖等,201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类别:院士  来源:
    126331
    123573
  • 康红普(1965.11.16- )采矿工程专家。山西五台人。1985年毕业于山西矿业学院,1991年获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采设计研究分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煤矿巷道支护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发明了煤矿井下巷道围岩地质力学测试方法与仪器,揭示出巷道围岩地质力学参数分布规律;开发出基于地质力学测试,以锚固与注浆为核心的煤矿巷道安全高效支护成套技术体系。研究成果在我国煤矿得到广泛应用,简化了煤矿生产系统,提高了煤矿安全度与生产效率,推动了我国煤矿巷道支护技术的变革与发展,提升了我国煤矿巷道围岩控制理论与技术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120余篇。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类别:院士  来源:
    98549
    86771
  • 金智新(1959.11.14- )采矿工程技术和安全工程管理专家。辽宁锦州人。1982年毕业于辽宁阜新矿院采矿工程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专家。现任山西焦煤集团总经理。
      
    长期从事煤炭开采技术研究和煤炭开发工程管理。在老煤炭基地转型建设中,提出“时空协同优化”工程哲学思想,首创“煤矿+工业园区”一体化资源绿色开发利用新模式,主持了大同矿区双系煤田不对称开发工程,组织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单井口井工矿井塔山矿(1500万吨/年),建设了我国煤炭行业第一个产业链最完整的塔山循环经济园区。参与组织领导了坚硬顶板控制、煤炭自燃火灾防治、瓦斯预控等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建立了安全结构理论,创新了煤矿安全理论与管控方法。提出并实施了稀缺炼焦煤资源保护性开采战略。发表论文47篇,出版专著4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类别:院士  来源:
    5579
    2821
  • 王双明(1955.05.21-),煤炭资源与地质勘查专家,陕西宝鸡市人。1977年毕业于西安矿业学院地质系,1983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煤田地质专业,获硕士学位。曾任陕西省煤田地质局局长兼总工程师,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院长。

    主持完成鄂尔多斯盆地聚煤规律及煤炭资源评价、鄂尔多斯盆地生态脆弱区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工作,获1997年、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组织、领导国家规划矿区大型勘查工程,建立了煤炭资源综合勘查技术体系,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我国煤炭工业战略西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资源保障,为实现西部煤炭绿色开采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类别:院士  来源:
    24125
    31026
  • 凌文(1963.2.1-)系统工程与能源工程管理专家。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原籍广东省广州市。198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应用数学专业,199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系统工程专业并获博士学位。现任山东省副省长、省政府党组成员。中共十九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长期致力于运用系统工程理论解决大型工程管理难题,积累了丰富的系统工程实践经验。主持了十余项煤基能源重大工程研究,为丰富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推动产业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煤炭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我国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发和清洁转化利用整体水平的提升。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金融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博士后等殊荣,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国内外发明专利10项。

    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类别:院士  来源:
    1101
    1230
  • 刘炯天,1963年1月20日出生,男,汉族,籍贯河南西峡,矿物加工专家。1983年起在中国矿业大学工作,在职获得工学硕士、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河南省政协副主席,郑州大学校长,兼任国家煤加工与洁净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长期从事分离过程强化与微细粒矿物分选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发明旋流-静态微泡柱分选设备与短流程工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微细粒分选技术;发明矿物-硬度法难沉降煤泥水的绿色澄清技术,创立以硬度为主导的循环煤泥水溶液化学体系;开发煤脱硫与深度降灰工艺,推动我国高效选煤工艺进步及煤基材料产业发展;创立多流态梯级强化浮选柱式选矿技术,形成贫杂难选矿开发的技术与产业体系。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1件,出版著作与教材6部。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与奖励。

    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类别:院士  来源:
    259
    544
今日专家

男,1981年生于山东阳谷,博士,副教授,硕导,现任华北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

今日专题
亮点论文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能源国际合作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